为什么在 DVB-T 中同时使用 Viterbi 和 Reed-Solomon?

Why are both Viterbi and Reed-Solomon used in DVB-T?

据我了解,DVB-T数据包经过两个FEC系统,即Viterbi,数据丢失高达50%,RS,数据丢失高达10%。这些被称为外部和内部编码。

我无法理解需要第二次 RS 编码(在那种情况下,188 字节长的 MPEG-TS 数据包会额外增加 20 字节)。

更具体地说,损坏的数据包(例如 55%)会怎样?维特比解码器是否修复了 50% 的错误,RS 修复了剩余的 5%?

对不起我的愚蠢。

维特比/RS 的能力和目标有很大不同:维特比编码是在 baseband/analog 级之后完成的,其中每个位都有很高的被破坏的可能性。这是通过一个方案来解决的,在这个方案中,不是所有的组合,例如。 '00000' 到 '11111' 是可能的,但每隔一个或 1/3 或 2/3 位是根据传输的前 N ​​个位的历史计算的校正位。

这会导致相对较高的数据扩展,通常有可能纠正一半的单个位错误。必须注意,校正位也可能发生位错误...

这种误码校正可以减少主要在 AWGN 信道上的错误,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瑞利衰落(多路径传播的移动车辆引起的信号衰落的模拟模型,即来自多个路径的相同信号)。

因为维特比编码器的"window"很小,当突发错误超过整个window(例如7位)时,编码器无法纠正任何错误。因此需要二级编码器:Reed Solomon(在 DVB 或 CD 中)编码器使用 8 位大小的码字,即当码字中的单个位损坏时,需要修复完整的码字。

因此,这个想法是,外部编码器可以将偶发的单位错误减少到可管理的水平,基本上将突发错误(长时间未接收到信号)留给内部编码。